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几点做法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如果这1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几点做法论文相关的文章。
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的几点做法论文
一、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之中
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应从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出发。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的基础,它来自于客观物理事实,是客观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概括和抽象的反映。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科学素质的基础。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是否能建立新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已有的概念作为起点,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之前要善于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一个感知活动的直观化物理情境,把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与概括,抽象出基本规律,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物理科学研究的过程,领会到物理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学生学习的重心也就不再会仅仅局限于科学结论本身,还会扩展到探索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等方面。此外,学生从中还会领略到不同成功物理学家的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训练”之中
所谓物理训练,许多人认为只是做物理习题,而在本文中我们所指的“训练”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是指学生主体全部身心投入物理教学活动的多渠道相互作用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精心设计的,其基本形式主要包括: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脑读、动口议、动笔写。其中训练的主攻方向是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突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研究训练题型,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训练,即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局部思维和整体思维、类比思维和联想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进行物理方法训练,如构建理想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类比法等。此外,在物理训练教学之中还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三、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物理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笔者的观点,在物理教学中,做物理实验也应属于“物理训练”的范畴,但鉴于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此特别列出这一条。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学好物理,首先就要有一个好的物理环境,而物理实验就是一种最好的物理环境。其次,物理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反映了物理学本身所固有的兴趣因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探索物理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缩影,是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四、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学思想史教学之中
将物理学思想史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参与”物理学思想发展及物理学规律、理论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出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物理学思想史是物理学史中的精华部分。但若简单地将物理学史实引入教学中则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物理学思想史的教学则不同,它除了以物理学史实为基础,还生动地再现了科学家的观念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科学思想火花”的产生几率来说,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向学生展示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失败,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分歧,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等,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方法并陶冶自身的科学情操。
五、寓科学素质培养于物理科学的前沿内容教学之中
科学技术正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已见端倪。若在物理教学中仅仅探讨基础知识,而不接触科学前沿内容,学生就得不到充分的挑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物理科学前沿的内容极其复杂,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非专业人员所能理解的,但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其中所蕴涵的基本的物理思想却是可能的。实际上,这些闪光的物理思想正是这些前沿内容赖以产生的突破口。因此,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些物理科学的前沿内容是大有裨益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向科学前沿的迈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局限于笔者所探讨的这些,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就可以考虑在教学中付诸实施。
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知识基础性学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物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一直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要求。本文对于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是;素养
初中生自主思维能力较差,不能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网络结构。某种层度来说这源自与学生的科学能力不足,教学过程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现今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模式方法,学生和老师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进步,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改变我国初中物理教学现状,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初中物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作用
物理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带领学生深入到系统教学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具有启蒙的重要作用性。
1.1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初中物理教学处在基础性阶段,对于学生的长久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实际性出发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未来实际应用中从事相关专业的相对较少。初中物理教学须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表层来看初中物理教学是学习专业性知识,但是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教会学生探究性的科学精神,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探索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前提,老师在教学中传授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我思维的结构和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物理教学通过表象深入探究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老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思考不断提问,引起对于大自然的求知欲望,不断进行创新。
1.2通过初中物理教学树立科学的态度:人类能够客观准确的看待客观事情,在进行实践的活动中具有稳定的行为方向总体称为科学的态度。具体包含人类的独立思考、不轻易的相信迷信书籍、能够实事求是,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树立正确的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学习密度这节课程内容的时候,物理老师向学生讲解英国的科学家瑞利的故事。其关注科学实验中的微小变化,认真的态度最终研究探索了氩元素,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课堂上引用这个例子,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间接的带入了知识的学习,还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态度,让学生不断的追求真理,不畏惧外界的干扰和强权。
1.3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式:初中物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到科学的方法和思想。物理知识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具体包括物质结构、光、声、磁、电、热、力等等。不同的`系统依据不同的规律不断变化。物理学习就是深入研究表象下面蕴含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采用科学的手段不断的发现未知知识世界。
2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科学素质
培养科学素养不是短期内可以快速完成的工作,必须各界教育人士共同努力完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过去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单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出初中生自身的潜力,采用探究式的学习办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重视学生主体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升高,这也是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1帮助学生培养科学观:物理学科的特点是经过缜密和理性的思考,拥有自我的科学思维体系才能够正确掌握知识点,课堂教学中符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特点,关注学生的性格、意志、动机、情感等多方面非智力性的外部条件在总体中的作用。这些外部因素对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老师结合物理知识的特性,发挥物理学科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观念。
2.2教学中渗透发展历史:物理学科的全部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一种体现,其中包含着多位科学家的态度和精神。物理教材的编排跟物理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其中还隐含着很多的科学实例。部分案例充分反映了人类的科学精神,以及细致的科学方法。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融入的科学史教学,带领学生明白知识发展的进程,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种手段。在学习大气压强内容的时候,老师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发展历史,科学家伽利略认为水泵的工作原理是因为真空的作用,可是托里拆利相信自己的想法,经过巧妙的设计证明了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了大气压强的具体数值。通过这种融合知识点的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领会到了科学的精神。将教材内容和历史知识点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设计出科学的课堂内容,带领学生共同进步。
2.3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和探究能力。实验教学需要学生主体动手参与,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的探索,逐渐提升判断观察力,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解决的能力。实验的生动性和内涵性为学生潜力的激发提供了可能性。初中生课程繁忙,个性明显,其本身的好奇心强烈,喜欢新鲜的事物,具有自己年龄段所特有的性格特征,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性,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实验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开阔自己的眼界,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对于物理知识世界感到神奇,让其自己愿意加入到物理学习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实质的步骤进行,一步一步的分析物理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同时培养能力,两方面同步进行,循序渐进,在合作中培养起合作意识。平时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为学生安排物理实验课程,在实验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2.4关注科学前沿和教学结合:物理科学作为科学发展进步的基础性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的科学发展和初中物理合理结合,作为培养学生的一种途径。在课堂上通过最新技术的配合讲解,拓宽初中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的敏感性,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不断进步和提升。总而言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老师积极的结合物理教材内容特点,设立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提问,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高科学素质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学生日后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杰文.关于初中物理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艾新锋.包梅梅.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实施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
[3]王杰.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鲁东大学.2014.
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长久以来,对知识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一贯是十分重视的,但对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却不尽如人意。物理知识是重要的,但当我们在教学中不加限制地深挖“知识(包括解题能力)”时,必然会把科学素质培养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挤出教学过程,从而造成教学中的极大损失。
一、科学方法的教育
方法是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起作用,为了在教学中不让方法的教育价值流失,就应该特别注意物理概念的归纳过程以及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的教学。要充分展开这些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从而实现科学方法独立的教学目标。
1.实验方法。这是“人们通过科学仪器和设备在有目的地干预、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是提出研究课题、构思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
2.科学假说方法。这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陈述并加以验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科学假说,它必须能说明和解释对象已知的事实;能解释原有理论无法解释的事实,并把原理论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自身之中;要使新假说比原理论更具逻辑简单性,并且新假说往往还能演绎出新的结论并能通过(判决性)实验加以检验。
3.理想化方法。这是“运用理想模型在思维中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从而在理想状态下进行计算和推论的方法”。理想化是个总概念,其中有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研究能够得以进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它们总是多样性的统一,并总是与其它事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如果我们在研究某些特定的问题时要顾及所有的因素,那么就只能一事无成。可以说,没有理想化方法,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物理学。在高中物理教材中,理想化模型、理想化过程、理想化实验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方法。
二、科学观念的培养
科学观念具有较强的迁移性,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在人们对世界、事物的判断中。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在课堂教学目标中要顾及到观念的培养目标。
1.唯物观念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研究生活与自然中的一些现象,撰写物理小论文,是一种十分有益于培养学生事实观念的办法。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所接触与所解决的都只是纸上的物理问题,这很不利于培养注重事实、尊重事实的习惯。而小论文的撰写,学生必须逐步地学会观察客观现象与事实,逐步地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逐步地学会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这对于养成他们的事实观念是十分有益的。 2.结构观念的培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结构的。正是源于这种观念,才使人类有信心不断地探究世界的奥秘。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因为物质是有结构的,所以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并不是“上帝扔骰子”。反映世界结构性的实例在高中物理中随手可得,有太阳系的行星结构,有晶体的晶格结构,有原子的核式结构,有电路的结构,有光谱的谱线结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留意,就不难使学生逐步形成结构性的观念。正因为物质世界有结构性,所以研究客观世界的物理学知识也有自身的结构,从结构图入手,掌握物理知识就会事半功倍。
3.因果观念的'培养。任何变化都有一定的原因,一定的原因必定对应着一定的结果,各种物理现象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就是因果关系。物理学中要解决的一系列“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探究这种因果关系。分析现象,追寻原因,演绎条件,预言结果,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了因果观念,就不会把物理现象当作孤立的事件来对待,而能自觉地在一系列的因果链中确定某个物理现象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住这些现象。
4.守恒观念的培养。有些学者认为,物理学的最大成就莫过于发现了为数不多的几条守恒定律。在高中物理中,有机械能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质能守恒等。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用守恒的观念去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它能给人们确定一个大的方向,而不拘泥于公式的规定。
三、科学精神的陶冶
在整个科学素质中,科学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科学、对真理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取向。科学精神既是从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从事其它工作人员的重要素质,对真理是否有坚定执着的追求与永不满足的探索,在各种矛盾前能否不随波逐流,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不因循守旧、大胆创造,都与他的科学精神有关。这种精神,只有真正懂得科学是什么及科学为什么的人才会具备。
科学精神的培养重在薰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物理学史中的丰富资料,在授课中有机地穿插物理学家科学精神的生动事例,在情感上吸引学生,使他们对科学产生一种热爱,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科学家为什么而工作、科学对人类进步所作出的贡献,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收到科学精神培养的成果。科学精神的确立,植根于对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对科学美的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科学的热爱;科学精神表现为对客观规律以及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的坚信;科学精神产生出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
物理教学中教师素质的培养论文
对基础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实施的,教师是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者,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对每位受教育者来说,其创新精神是鼓励还是压制,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育观念,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物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使学生能规范、熟练地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并具有喜欢做物理实验、敢于进行实验探索的精神,而这一切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所以物理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课前对将要进行的实验进行严密检查、精妙设计以防止在教学中出现疏漏,同时还要能镇静自若地处理演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实验失败时能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如果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手忙脚乱,既不能给学生应有的示范性,又会导致学生做物理实验的胆怯性。同时,物理教师要能够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传授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策略。
2.物理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随着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学科教学的整体化,要求教师要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物理教师既要熟知大量与交通、自然、军事、医学、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又要通晓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例如,在解释“大气压与季节、气候变化的关系”内容时,就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知识。
物理教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使教育充分体现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性,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息。此外,物理教师还应该了解和把握物理学科在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后转换成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开阔视野。
3.物理教师要具有电化教学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发生了变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它要求教师要具有正确指导学生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检索信息、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相应的熟练操作、改进信息系统的教学能力。一个不会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很难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增大课堂信息量,使学生很快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把静止的物体动态化,微观的现象宏观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4.物理教师要具备教育科研能力
在教育价值观发生深刻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渗透的大背景下,应当倡导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价值,新的教育观要求每个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学科为基础,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实践,探索出物理学科中行之有效的教法和学法。如谈“平衡力的应用”、“实验教学体会”、“物理学法指导”等。认识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物理教学中,只有找到了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点,并把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论文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应试教育所采用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己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己成为21世纪教育的首要话题。那么怎样通过化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应用,而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现代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和化工产品。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在教科书中也充分体现了化学科学实用性强的特点,尤其新增设了家庭小实验,更是把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探索性、直观性的特点,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培养学生的科学调查能力
调查过程也是科学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实际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如:讲到水时,可让学生亲自到自来水公司实地考察,了解我们饮用的水是采用什么试剂、经过怎样处理才得以净化的,同时还要了解自来水公司每天的供水量,要求学生测量每天自己家的用水量,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教师再有目的地讲解水在地球上的储量以及淡水资源短缺现状,得出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既获得了化合物--水的知识,又提高了其调查能力。
3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
语言交流对人的一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准确、简洁、清晰的语言去描述化学现象、反映化学事实,如,让学生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化学现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操作步骤,以及用化学方程式来准确地表示化学反应,或者让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化学讨论会、小论文答辩会、化学专题报告会等多种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能力,它己成为当前教育的几大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知识更新的加速,未来的文盲己不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己是当前各国教育的共同目标,是高科技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综合能力的一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提出问题,多给学生提供讨论思考的机会。如让学生用现有的设备条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实验过程;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解答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国外早在50年代就己提出,到80年代初日本己三次提出创新教育我国中科院院士王媛在80~90年代也己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己成为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v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思维,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敢于向权威提出问题。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组装仪器,如让学生制备兰色晴雨花来预报天气情况;或让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如在讲解水的净化原理后,让学生判断fecb能否用作净水剂,并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确定;或者让学生模拟某些实验过程,如让学生模拟雷雨放电;或者把问题倒过来思考,如乙烯是从石油中提炼而得,反过来能否用目前白色污染严重的乙烯制品--塑料袋制取石油呢?目前国内己有厂家利用塑料袋生产汽油。总之,要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之一这一点国外很早就强调较高。鉴于目前我国实际,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精神差,安于现状。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团结协作、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学生在做实验时,当出现异常现象或数据误差较大而失败时,教师不应对学生横加训斥或敷衍了事,而应该教育学生不要因失败而难为情,鼓励他们实事求是地向老师汇报实验情况,并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和数据的原因,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7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越来越强,使人类的生活也越来越舒适,人类利用大量自然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课题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i识如在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须经处理后再排入空气;有毒废液不能随便排入下水道;用过的药品不能随便丢弃,通过这些实验要求使学生的环境意识逐渐形成同样,在实验中,通过节约试剂、废物利用、微型实验等可对学生进行资源意识的教育8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是美国科学教育的五个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着眼点。决策能力,是现代高科技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研宄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水平。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决策,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同样需要决策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敢于做出决定,让他们在决策正确中获得喜悦、提高信心;与他人合作时要考虑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决定,提高与他人的协作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儿,尤其是对自己做决定的事儿要敢于承担责任9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宄能力,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造探宄活动的机会,通过探宄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探宄能力。如初中教学中通过将水电解,对生成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验分析,得到水的组成的结论,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宄能力;或者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将固定的实验条件变为可选择的实验条件等,运用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探宄活动,提高学生的探宄能力总之,通过化学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质。
浅谈课堂教学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人文素质;科学素质
论文摘要: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前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中,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极其薄弱,尤期是人文素质的缺失更加严重。作为开展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育认识,确立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的教学观;改变教学方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努力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对话教育、小组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传输人文知识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
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悟认识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通过课堂学习,对那些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如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织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地体现在教学课堂中,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的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规律与终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须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科学素质的教育是通过掌握自然规律、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以学生发展和培养理性社会为理念的'现代教育,需要把培养年轻一代的科学素养放在首要地位,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科学课堂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科学素质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加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基础是探究,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创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多年如一日地探究着仅有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良水稻,最后终于创造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温饱问题。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人类的光明,同样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失败、再探究,终于发明了电灯。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灵魂,被列为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加和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保证活动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科技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乐于参与又得到收获,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课堂上适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科技活动,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惑,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落实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上,做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而面向全体学生不是一刀切地面向全体,要面向有差异的个体,做到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不是各方面均衡发展,而是从有差异的个体出发,求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有所进步,有所提高。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作为基础性和工具性中小学学科,它决定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以优化教学目标,控制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并优化教学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教育。
总而言之,当今的素质教育主要分为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专家指出,科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告诉人们如何把一件事做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在告诉人们这件事该不该做。现阶段在我们的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已达到学科分类比较细致、学科的教学体系比较系统化、阶段教学目标和任务比较明确的程度,各学校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分歧较小。而人文素质教育则因为缺乏相应的序列性,人文学科的分工不明确,而没有在各学科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不断积累而成并在听、说、读、写等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及实际生活中的言、行、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个性的养成,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在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这才是真正理想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让素质教育植根于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2、《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
论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方法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如果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提出,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开展生物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条必要途径。
如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开展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通过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全过程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合作学习与课题探究性教学共建的教学方法。
一、发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进行生物教材加工寻求学生科技点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探究性教学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以训练培养思维、实践、创新科技素养能力为核心,生物教师应依据课本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各种探究活动的子目标,梳理出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的使用撒到或全部或部分,或增或减,其中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材料的选取,探究性学习素材的提供,探究性学习情景的创设,是教材处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满足初中学生的对于科技探究的学习兴趣,丰富课本以外的生物科技发展中的新动向、新知识。使学生对进人感官的事物主动地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发展其认识过程。二是创设学习的新情景。学习的情景是现有经验向生物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发展的过度体。它代表的一般是自然、社会、现实和科技成果发展的情景,目的是使学生的个人生活与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与科技发展融为一体。学生可以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新材料、新信息等科技资源联系起来,依靠原有的“图式”去理解和解释科技现象,构建科学素质。
2、加强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科技知识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要对课内课后作业进行精选和组织。学生家庭作业对初中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特别是课后的科学实验探究等活动,教师对作业的质和量要精确控制和选择,对学生的作业要有充分的指导和反馈和评价,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经过不是过分复杂的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积极有趣的科技探究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抵挡住无节制的体育运动、看电视等活动的诱惑,引导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移,以提高科学素质。
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
教师把相应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整合于探究教学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及批判性。使学生获得成功智力、多元智力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生物探究思维习惯。如生物观察和实验法、生物假说提问法、生物统计和分析法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发挥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探究学习活动的实施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评价者。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习材料的心理倾向与接受、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步骤的实施、探究结果的讨论与交流,自主地合作地完成教师提供的各种“主动作业”。自我监控探究学习的全过程,并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选择、参与、发现。选择,就是让学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学习的材料,学习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参与,就是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主引下,根据自我的需要,确定探究学习的主课题,或子课题,提出自己的有创建性、有意义的假说,参与探究过程的实施和评价。发现,就是在探究生物问题及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发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实验方法。不同的情景去思考,去获得新经验,建立更高级的认知结构。只有发挥了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其自身的科学素质才能得以提高。
三、加强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的管理
由于探究内容的综合性、学科的渗透性、知识的前沿性,思维方法的发散性、创造性,教师的权威在这个时代受到强烈的挑战,同样也影响着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的管理,影响着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开展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一定要遵循探究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的一种情感的交往与沟通。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即是学习的伙伴、信息的产生者、输出者,又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和收益者。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在生物课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科技智能潜力提供了最佳的情感背景,教师不仅在科学探究方法上要指导学生,在情感上要激励学生,只有情意相加。以情增意,才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不随意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努力创造一个民主的研讨气氛。在民主、平等、宽松的环境中,活跃学生的科技思维,发挥其创造力;与学生多交流,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培养和保护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思维。
2、要坚持课堂的开放性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的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前瞻的教学思想、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教的教学效果。就生物课来看,应具有探究问题的开放,情景的开放、过程的开放、结论的开放。生物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来源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适当补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新信息,也可让学生参与选择。教学方法开放是指教学方法不固定,应灵活多变,学生可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物学习方法。教学时空的开放,让学生适度地选择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是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生生自评。
3、要注重课内课外探究活动的协调
生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前、课内和课后可谓径渭分明,而且是以课内为主,课后为辅。在完整和较大型的教学活动中,课内和课外学习就强烈的显示出是一个有机体,因为生物学本身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探究活动将决定他们在时间、空间更依赖于课外的学习与训练。
四、运行合作学习开展生物课探究教学
在以学生学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工作的重心是千方百计引发学生“交往”,即在教室里构筑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让学习者与物、与教材、与同伴、与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成为教学的中心,形成合作学习的共同体。合作学习,不仅重视各类教学目标如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而且具有改善人际交流的模式、增强学耳的互动性、在合作中发展个性、促进自主学习、发展智力等特点。在生物探究性教学中尝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发展智力,提高科学素质。
1、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在一个异质的小组中,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有着不同的学习经验。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借鉴别人拥有的“长”,补自己的“短”,通过交流,得到启发。促进各自智力的发展。
2、广泛开展生物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实践性智力的发展。在生物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社会实践的活动,包括调查活动(如调查我国植被的基本概况)、制作活动(如制作细胞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如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或饲养台),这些活动,从策划活动的细节,人员的组织,实施中的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最后调查报告的撰写、表达和交流,都要求在全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它可以体现集体的智慧。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全面的科学素质。
3、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
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游戏探究及“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合作学习,促进科学素质的发展。如生物课“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由三组同学分别代表当地农民、政府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就“是否建立自然保护区,怎样处理改善农民生活与保护白头叶猴的关系”进行辩论和协商。辩论者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整个小组。成功的参与者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做底蕴,要有智囊团做他的后盾,从查找资料。准备辩论的提纲,辩论者上台后小组成员积极地声援,各自的啦啦队摇旗助阵,最后达成共识,上交书面决议。这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互助、互动,求太同,存小议,在合作中共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论文
在小学教育中,仅仅依靠《自然》学科的力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科学的教育。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责任来,为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一臂之力,使学生从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以达到推动科学技术和世界文明的和谐共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曾作过这方面的尝试。我认为我们可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设问题,激发科学的兴趣。
兴趣往往能诱导孩子探索知识的奥秘,对科学产生热情和向往,并能使孩子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乐趣。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有关科技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从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和满足,以此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如《观潮》(本文所举课例均出自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但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它是如何形成的。学完本课后,我们就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总结: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天下奇观的钱塘潮?学生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和课后查阅资料,就会概括归纳出钱塘潮形成的原因,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蝙蝠与雷达》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科学家做的实验是分别蒙住蝙蝠的眼睛和嘴巴,塞住它的耳朵,得到的结论是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科学家为什么不做有关蝙蝠鼻子的实验?是蝙蝠没有鼻子呢,抑或是科学家的疏忽?鼓励学生去观察,让他们在实际的观察中寻找答案,增加探索的乐趣。科学家根据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造出了雷达,造福于人类。针对这一发明,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然界的哪些启示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作出贡献等等,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创造的价值,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类似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学生的解答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2.积极引导,授予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更迅速地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更准确、更透彻地理解科学知识,它一经内化就能使智力得到发展,从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如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对比、分类等思维的方法就非常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分析,对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的归纳概括,对课文的分类等,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独立地梳理所学知识,并能把这些方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在口头和文字表达中更有条理,更符合逻辑。如《太阳》这一课的课后有这么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第(1)题是:太阳离我们有……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就是坐飞机也要飞()。(要是把填上的数字换成“很远”、“很多”好不好,为什么?)在这里的括号里,应分别填上:“一亿五千万公里远”、“三千五百年”和“二十几年”,用上这些数字进行说明可以使文章具体、通俗、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比“很”、“很多”显然要好,这样把词语进行比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课的第5、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了太阳和雨、雪、风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事物间的联系,培养他们思维的系统化。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太阳和雨、雪、风的关系,加深印象,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一说他们之间的联系。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身边的事物,有的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其实并不是这样,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既动手、动脑、动口,又加强了思维的训练。可以说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3.升华思想,培养科学的品德。
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的科学品德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灵魂。使小学生从小了解科学并从事科学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客观求实的态度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至关重要。这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中出现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来进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是介绍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实验。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数学、物理和天文。他不仅有顽强的事业心,而且勇于向宗教迷信和错误思想作斗争。他25岁时,用求实精神批判了当时已经在科学界统治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在教授本课时,我们可以在揭题时,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分析的同时,体会伽利略当时面对的种种困难及他为了验证亚里斯多德的话是错误的,反复实验,最后才决定向世人公布的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对他勇于质疑、大胆地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勇于献身科学的伟大的精神有深刻的了解,对他产生敬仰,并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们以后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不盲目迷信权威,顽强奋斗,不断进取。
4.课外延伸,传授科学的知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几篇课文是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探索更加积极,更加深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爱好更为直接。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限于向学生介绍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查阅及交流,有的放矢地把有关知识传授于学生。如在教授《冬眠》这一课时,我们可在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解决以下问题:
①动物为什么要冬眠?
②你知道哪些动物有冬眠的特征?
③冬眠的益处何在?
在授课时,对于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针对有关段落相机渗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有关资料,互相交流。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的话,那么通过四年级语文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小狮子、蝙蝠、刺猬、猫、麻雀等动物的生活习性,皂荚树、爬山虎、旅行家树等植物的生长特点,五彩池、钱塘潮、趵突泉等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加深对太阳、冬眠、浮力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及新型玻璃等科学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
当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灵活。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而应向课后延伸,通过学生课外查阅与交流达到更好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物理教学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内容的增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主渠道,更应担起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在教学中我坚持立足本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物理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出努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心理素质
中学生的年龄都在十七八岁,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随着学业内容的增加,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但其心理取向却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延展性,我们应适时地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引导他们的心理取向。在物理教学中我努力寻求最佳切入点,培养他们坚韧自信,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和唯美的良好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成为一名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物理教学要符合中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科学性、系统性,也要有趣味性和实用性。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呢?结合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实际,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要把握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我根据这一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情境,设置心理支点,让学生学会探索,品尝经过一番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快乐,并由此激发学生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例如,在物体运动的教学中,怎样描述一个运动的物体呢?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到用点来代替物体,这样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使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倍增。并通过引导,让学生意识到不是只有物理学家能够想到,我们普通的学生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思考的过程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进取心,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追求成功的动机。
二、培养物理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也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心理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非常重要。物理学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在思想方法上是从绝对走向相对;从线性走向非线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确定性走向随机性;从可逆走向不可逆;从定域论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这充分体现了物理的思想方法和物理的'思维方式。同理,这也是我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科学思维方式。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方法,观察现象——概括、抽象出概念——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联想——提出假说或模型——推导理论(定理、定律)——实验验证,同样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如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中,遵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思路:从熟了的苹果为何落地、月亮却悬在空中不落,再到运动的苹果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以不落地。进而从认识万有引力的由来之后,再由开普勒三定律得到引力的大小。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层层递推,使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另一有效途径是在物理教学中穿插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可结合物理过程和习题教学,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局部与整体思维、批判与创造思维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因为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从旧知识中产生出新知识,并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出新问题,并产生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对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并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思维的魅力,不断增强追求更好的人生信念。
三、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一切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一切观察的过程都需要良好的意志力来保障。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观察现象和各种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科学素质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物理实验课上,要训练学生实验有主次、有步骤、有层次,从而培养学生坚持性,使学生养成执著的精神;要训练学生实验有准备、有计划、有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坚韧性,使学生养成细致的品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物理实验,并不断加强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训练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总之,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工作中多思考,勤实践,探索并利用好物理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切入点,为培养祖国优秀人才而努力探索。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它的核心是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时代对物理教师提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面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狭窄,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得出的就不是科学而是宗教邪说,。因而,不进行科学方法与思想的教育,单单传授知识,就难免许多人把知识当教条,更难免许多人日后会抛弃科学接受宗教邪说。所以,我认为物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
1、 把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列为教学目标。
物理实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化”等各种方法,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2、 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因为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科学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探究“电路连接”的课题时,(1)教师事先把三盏灯串联在一起,开关闭和后,三盏灯都亮了。(2)提出问题:不拆电路能否只让一盏灯亮,另外两盏灯不亮?(3)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4)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探究出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法。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1)教师是否善于提问,影响着学生是否善于提问,教师可以用设问、反问作示范,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随着问题深入探究,比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先设问: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吗?学生猜想后再反问:如何设计实验电路?等,实验完成后又问:是否能用图像把实验结论表示出来等。教师善于提问,会帮助学生养成“发现――提出”问题的习惯,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开始,在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必要的时候还应加以启发和诱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也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指出其积极合理的成分,使他看到自己的成绩,增强参与的勇气。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就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尝试实验探究、调查访问、展开联想等方法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比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有学生问:从实验现象中得到,电压变大时,电流变大,说明电阻变小,因此电阻与电压有关。应该肯定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然后再通过实验来证明电阻与电压无关。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压、电阻、电流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有学生问: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有关吗?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是否有关。还有学生问: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可以让大家展开联想的翅膀充分发挥想象力。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拓展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1)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都能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通过实验探究未知,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可以利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3)因陋就简,延伸实验探究的空间。科学的实验并不是只有在设施齐全的实验室里才能进行的,实验探究的活动应该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比如:在研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列举“风吹草动”的现象,在研究“参照物”时,可以分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佳句。有些实验可以改为家庭实验,比如:“观察水的沸腾”、“用电能表测电功率”、“测量物体的长度”。还有些实验难度比较大,现有实验水平很难达到,可以借助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来展示。让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随处可见的现象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科学,而且能极大的调动和激励学生探究生活中蕴涵的科学道理的欲望和勇气,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指人们在获得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它的核心是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时代对物理教师提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念、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
传统的实验教学把实验课仅作为验证理论的课程,所有的实验都是按教材预习,对照教材做实验,依据教材写实验报告,在整个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面对21世纪的人才需求,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陈旧和狭窄,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实验教学那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和基本技能训练的过分强调,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题目,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置于实验教学活动中。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
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不用科学的方法和思想,得出的就不是科学而是宗教邪说,。因而,不进行科学方法与思想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单单传授知识,就难免许多人把知识当教条,更难免许多人日后会抛弃科学接受宗教邪说。所以,我认为物理实验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
1、 把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列为教学目标。
物理实验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观察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建立模型”法、“理想化”等各种方法,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将会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2、 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其要点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推进器与动力。因为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能在崎岖艰险的科学道路上坚持忘我的探索。科学精神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求实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比如:在探究“电路连接”的课题时,(1)教师事先把三盏灯串联在一起,开关闭和后,三盏灯都亮了。(2)提出问题:不拆电路能否只让一盏灯亮,另外两盏灯不亮?(3)学生分组探究,寻找方法。(4)交流结论,互相补充。学生们不但可以得到短路的方法和定义,还会探究出把串联改为并联的方法。
通过探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在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1)教师是否善于提问,影响着学生是否善于提问,教师可以用设问、反问作示范,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随着问题深入探究,比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先设问: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吗?学生猜想后再反问:如何设计实验电路?等,实验完成后又问:是否能用图像把实验结
[1] [2]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在我国已有近十年的历史。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看可以被简单理解为“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而具体地讲,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人们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人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人们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p文化科学素质p身体心理素质p劳动技能素质p审美素质p人际交往与合作等素质,而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发展,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主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公民。
能力素质的培养又是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能力素质与物理教学的关系
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已形成一定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发展其智力,培养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制作能力等诸多能力。过去的传统学校教育一直是以重知识轻能力为办学路线的应试教育。这种“重知轻能”的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毕业生虽然可考进高等学府深造,分数也不低,但是大学毕业后居然有些人连自己家里电灯线路出了故障都无法排除,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这种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工程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的高低。
物理教学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重视。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它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大到尖端科技小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物理学的理论和规律。
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的描述;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建立以及基本物理原理和理论的论证与阐述。
1.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自己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至。
而物理实验教学向他们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学会观察,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是当今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
物理实验能够有目的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以便学习者从中提取加工处理。学习者要想很好地完成实验,除了要有良好地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要靠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力,从实验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处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例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能够得到的信息很多,象条型磁铁的形状、螺线管的形状与匝数、连接电流计的导线长度及条形磁铁的运动速度等,但真正有用的信息是条形磁铁的运动速度和螺线管的匝数,经过对有用信息的处理得出“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这就要求实验者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去伪存真”。养成良好的观察判断能力。
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发展,而物理实验恰好为人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得自由空间。人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取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验证,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萌发。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事实证明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的有效手段。
2.物理理论教学有助于提高人们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
许多物理名家常说这样一句话“物理是想会的,不是听会、看会的”。这里所说的“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物理理论包括基本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等基本物理规律,而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又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中心问题。
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就是对观察和实验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理性加工,以便把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抽象出来,形成所谓的物理模型。物理学的许多成果是通过力、功、能、动量、场、势等基本物理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物理学的基本体系主要是由若干反映物质运动基本特点的科学概念、与这类概念相联系的基本定律、以及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系列定理和结论所组成的。因此,进行物理教学,能逐步训练和培养学生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推理形成准确的物理概念和掌握有关的物理规律,使他们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这样就可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能够培养人们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是能力素质培养中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和无法比拟的最有效途径。有了较高的能力素质,才可能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花大力气提高能力素质,才能使整个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不言而喻的。
物理教学中的航运人才综合素质培养
面对金融危机对航海类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我国航运事业发展与科学技术和航运人才培养的密切联系,探讨物理课程教学如何在高等航海院校实践教学中不断改革、发展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航运人才的`目标.
作 者:程轶 彭勇 张秋红 张映辉 仲海洋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物理系,辽宁,大连,116026 刊 名:航海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2010 27(1) 分类号:u676.2 关键词:航海教育 物理课程 综合素质 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 开放式教学